学习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-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
 
 
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3集课程复讲

陈红学长

  
细讲《弟子规》第三十三集

学习提纲:

  1、崇尚物质享受的生活是否真的很快乐?
  2、为什么教育孩子要以德为本?
  3、孩子从小要养成不听好话听正直话的习惯。
  4、竹子有哪些德行?
  5、哪些属于无心非,名为错?

学习内容:

  1、追求物质享受的生活是否真的很快乐?
  追求物欲,所谓欲是深渊。这种人生态度是很虚伪的。不可能带给人真正的快乐。比如买一件漂亮的衣服,快乐几天?可能三天,但会痛苦一个月。因为那一个月都要吃泡面,结果把身体都搞垮了。还有,喜欢追求明牌跑车,买到了会快乐多久?一、两个月,但要痛苦两、三年,因为要还贷款。而且在这快乐当中还会忽略家人。当跑车又有新的款式出来,你又想去追求新的,结果前面的贷款还没有还完,又要有新的支出,不仅自己被拖累进去,连家人跟着一起被拖累。再有,有些人看到别人有别墅,自己也想拥有,就早也做、晚也做。辛辛苦苦买到了,一年能住上几天?还要还贷款、还要请佣人打理,还要付薪水给佣人。别墅大部份时间由谁住?被请的这些佣人住。所以谁才是真正有福报的人。我们要深思啊!其实人的需求是非常少的,所谓家财万贯,也只是日食三餐。广厦千间,还不是夜眠六尺。何苦来哉?追求物质享受的生活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乐,只有知足才会带给人真正的快乐。

  2、为什么教育孩子要以德为本?
  中国有句成语叫德才兼备,德在前,才在后。这就告诉我们德比才更重要。当代的草圣大书法家林散之先生说过,有德有才会爱才,无德有才会嫉才,有德无才会用才,无德无才会毁才。当一个人有德行,他就不会嫉妒他人的才华,心量会很大,就能够见人善,即思齐。假如没有德行,只有才华,他的人生不可能会幸福。因为嫉妒心重,内心一定会很痛苦。还有你嫉妒障碍别人,将来别人也会来障碍你。德行就像树根,这个根一定要扎好,假如没扎好,树干长得再高,树荫再大,迟早会被风连根拔起。【故事一】春秋时代,秦国的宰相李斯,无德有才,非常嫉妒他的师弟韩非子。最后将韩非子致死,不仅如此,还谄害读书人,建议秦始皇焚书坑儒。将很多圣贤书通通烧毁。这个罪业非常大,最后他也没得好下场,和他的孩子受腰斩东市的刑法致死。【故事二】老子有一次遇到一个官员,这个官员就向老子请教说,我有两个儿子,不知道老的时候谁能照顾我。老子就拿了一把钱币对他大儿子说,你只要打一下你父亲,这个钱就归你了,他大儿子很憨,把头低下来说,怎么可以打父亲,我不打。老子又对他的小儿子讲,你只要轻轻打一下父亲,这个钱就归你。他的小儿子很聪明,马上打一下他父亲,就把钱揣到口袋里了。确实后来这个官员老的时候,都是他的大儿子在照顾他,他的小儿子在外地做生意。到他去世的时候,他的小儿子都没有回来参加丧礼。他觉得来回要很长的时间,会耽误他做很多的生意。所以重利者必轻义。老子很有智慧,他从孩子的言行就能推断到他的存心。【故事三】有位母亲,生了三个儿子,老大、老二都大学毕业,老三高中毕业。老的时候谁照顾?学历愈高愈自私。现在很多父母辛辛苦苦栽培孩子,甚至送到国外去留学。有些孩子一去就不回来了,在国外就娶了太太,父母还要大老远去探望,住了一段时间,走的时候,媳妇可能还要拿出账单,那真是父母会气得吐血。所以为人父母要高瞻远瞩,重德行。【故事四】书法家李传军老师曾担任学生书法的评审,他就发现很多的作品是由老师代笔的。他就坚持将这些代笔的作品剔除掉,让真正写作的人得到肯定。确实现在社会为了追求名利,父母、老师都很糊涂,我们这一个动作做下去,不是在教育孩子,而是在误导孩子。这就好比告诉孩子,只要可以达到目的,都可以违规操作,不择手段。这是真正害了孩子。【故事五】李传军老师还讲过,他曾经花了很多钱到处去找老师学习书法,结果钱花光了,什么也没有学到。等他穷困潦倒的时候,由于对艺术的追求和传承,皇天不负苦心人,终于找到了他的书法老师,他的老师不但不收他一分钱,还让他住到他们家教他学习书法。当老师把书法的心法教给李老师后,就对他说,你假如没有德行,我把心法教给你,那是害了你一辈子。因为你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名利双收。你不懂得谦卑,就会招来很多人的嫉妒,你又不知道节俭,就会养成奢侈的习惯。所以德行才是万福的根基。这个事例同时也告诉我们人要求学问,不一定要花很多的钱。当老师无德有才,那他的才华迟早也会遇到瓶颈而上不去。因为艺术作品也是一个人心性的展现。有德行的人他的作品才会感人至深。

  3、孩子从小要养成不听好话听正直话的习惯。
  孩子从小爱听好话,就会损友来,益友却。慢慢就不会赢得他人对你的信任。损友为何要来?因为他知道,只要他对你美言几句,你就会神魂颠倒,他就有机可乘了。益友为何会却?因为真正有德行的人他都会直言不讳,而你听不进规劝,他就会暂时避一避,不让你生烦恼。当你有雅量能听进规劝了,他再来规劝你。孩子从小要养成闻誉恐,闻过欣的态度。对待别人的称赞,我们要战战兢兢。因为一个人取得的成绩,绝对都是众人的帮助和提协。这个功劳是大家的。而面对别人的批评,我们要感到欣慰和感恩。因为当我们有过失,就好比我们脸上有黑黑的东西粘在上面,别人指出来,是为了让我们把黑黑的东西拿掉,是真正为了我们好。我们当然要感恩。所以从小要教小孩子,先给对方鞠一个躬,然后说,谢谢你,指出我的缺点。当一个孩子从小就有这样的态度,那将一生受益。不只是孩子,我们大人也要有接纳批评和勇于认错的态度。因为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比如我们做错事情了,我们也要勇于对孩子说,对不起,是妈妈错了。妈妈改正。妈妈和你一起学习。当你是这样的态度,其实孩子会更加尊重你。【故事六】宋朝的文豪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,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。有一次,苏东坡觉得自己的境界很好,就提了一首诗。“稽首天外天,豪光照大千,八风吹不动,端坐紫金莲”。写好后就拿给佛印禅师,他是希望佛印禅师能称赞他一番,其实八风动了没有?动了。佛印禅师看后就写了个“屁”字。他看后很生气,就想找佛印禅师理论,结果到了佛印禅师的大门口,门是关着的,上面写了两行字,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。”苏东坡非常惭愧,就走了。

  4、竹子有哪些德行值得我们学习?
  第一:竹子是空心的,所谓虚怀纳雅言,非常谦卑。第二:竹子不是一根长在一起的,都是成群长在一起的。而且每一根长得都很直,代表周围都是正直的朋友,自己想歪也歪不了。所以环境很重要,连孟子这样好根机的人,孟母都要三迁。第三:竹子都是一节一节的,代表人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,但竹子都能一节一节冲破这些关卡,这是勿畏难的态度。第四:竹子有奉献的精神。竹笋可以吃,竹杆可以建房子,竹叶可以拿来包粽子。全身牺牲奉献。

  5、哪些属于无心非、名为错?
  无心非,名为错。所谓不知者无罪。对待犯过失的人,如果他是无心的,我们要抱持宽容、包容的态度。这样他就不会很难受。哪些属于无心非呢?比如几个人一起在路上走,并成一排,就会造成后面的人走路很不方便。这都是无心之非。还有,比如打电话给别人,电话一通,自己就噼里啪啦说个不停,让别人也插不进话。别人可能正要外出或有急事要办,那也是无心非。我们打电话,要先询问一下,您现在接电话方便吗?处处替对方着想。
孔夫子入太庙每事问,代表他对每一件事都很尊重。孔夫子教诲学生,去到一个新的环境中,决不可按自己的意思去行事。这样往往会造成无心之非。应该去多多了解别人的规矩,以免给别人造成麻烦。


经典句:

  1、青天白日的气节,从暗室屋漏中培来,旋乾转坤的经纶,从临深履薄处得力。
  2、屈志老成,急则可相依。
  3、唯德学,唯才艺,不如人,当自砺。若衣服,若饮食,不如人,勿生戚。
  4、君子之交淡如水,小人之交甜如蜜。
  5、欲是深渊。
  6、万贯家财,日食三餐,广厦千间,夜眠六尺。
  7、知足常乐。
  8、德才兼备。
  9、有德有才会爱才,无德有才会嫉才,有德无才会用才,无德无才会毁才。
  10、重利者必轻义。
  11、闻过怒,闻誉乐,损友来,益友却。闻誉恐,闻过欣,直谅士,渐相亲。
  12、凡出言,信为先。
  13、奸巧语,秽污词。
  14、见未真,勿轻言。知未的,勿轻传。
  15、过能改,归于无。
  16、稽首天外天,豪光照大千,八风吹不动,端坐紫金莲。
  17、八风:利、衰、苦、乐、称、讥、毁、誉。
  18、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。
  19、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
  20、常使虚怀纳雅言。
  21、见人善,即思齐。
  22、无心非,名为错,有心非,名为恶。过能改,归于无,倘掩饰,增一辜。
  23、不知者无罪。
  24、入太庙每事问。
  25、先人不善,不识道德。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末学:陈红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2、10、24
 
 
感恩学长的分享!
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
   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   

返回  

 
 

弟子规线装书

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 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 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 

深圳弟子规公益网  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